一本剪报册,藏着40年党报情缘
今年7月1日,《扬州日报》将迎来复刊40周年。
(相关资料图)
“我是《扬州日报》复刊后最早的特约记者、特约通讯员之一,也是最忠实的读者之一。”昨天一早,家住广陵区曲江街道文昌花园社区的程裕祥,看到本报刊发的“我与《扬州日报》的故事”征集启事后,第一时间打电话联系记者。
85岁的程裕祥1983年调入扬州市郊区人民政府宣传部工作,也就在这一年,《扬州日报》前身——《扬州市报》复刊,他以极大的热情向党报投稿,每年发稿百篇以上,因此被聘为特约记者、特约通讯员;扬州日报社每年向他赠送一本剪报册,这本册子收藏着他发表的新闻稿;他还享受着终身免费赠阅《扬州日报》的“待遇”;他家收藏的40年来的《扬州日报》堆满了车库……
程裕祥说:“我和《扬州日报》有40年的情缘了,倍感自豪与骄傲。”
从中学老师到宣传干部
年发表新闻稿百篇以上
“我一直喜欢写作,因为这个爱好,我从中学老师走上宣传工作,因此与《扬州日报》结缘。”程裕祥说。
1957年,家住老城区达士巷的高中毕业生程裕祥主动报名,前往郊区城北乡农村插队落户,一年后调到城东二中(农业中学)当教长,因为有文化,不久又调到城东公社担任办事组组长(相当于办公室主任)。期其间,他积极向报纸杂志投稿,因此被郊区人民政府宣传部看中,1983年开始走上宣传岗位。
“我之前的新闻宣传稿件写得比较零散,专职从事宣传工作后,加上《扬州市报》复刊,我几乎天天都在写,其中在《扬州市报》发表的稿件量,一年上百篇。”程裕祥介绍,这些新闻稿,一般都集中在政府工作动态、改革开放后的新人新事,如《郊区开展评选“新风户”活动》《千元巨款归失主 感谢技校活雷锋》等。
程裕祥投稿,一般是通过信件邮寄,假如急的话就要亲自送到扬州日报社,因此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报社负责人、编辑及记者都结下深厚感情。由于投稿积极,程裕祥因此被聘为《扬州日报》特约记者、特约通讯员。
1995年,程裕祥调到区政协文史办担任负责人,他的主业从新闻向文史方面转移,5年后,他基本上以写文史资料为主,继续向《扬州日报》副刊投稿,先后发表《扬州茉莉话百年》《扬州西郊机场史话》等稿件。
扬州日报社赠送剪报册
“扬州日报社对我们老通讯员的‘待遇’非常好,我至今还享受着免费赠阅《扬州日报》。”程裕祥自豪地说。
程裕祥一直珍藏着五六本剪报册,落款写着“扬州日报社赠”,这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对特约记者、特约通讯员的鼓励。一本本剪报册中,程裕祥细心地剪贴了当年他发表的新闻稿,他说:“我原来都夹在旧杂志中,容易丢失,贴在剪报册里,至今都能看到。”
剪报册里,程裕祥还珍藏着几张获奖证书。1988年元月,程裕祥与姜圣瑜创作的报告文学《一个和八个的故事》,获得扬州日报社举办的“运河两岸的报告”征文一等奖;1988年9月,程裕祥的《富不忘“本”》获得扬州日报社举办的文峰杯“琼花瓣”小言论征文二等奖。
程裕祥喜欢读报、藏报,当天的《扬州日报》阅读完后,马上就放在固定的地方,一个月后装订成册。在他家楼下的车库里,已经发黄的《扬州日报》从地面堆到了天花板。
“80岁以后,我专注于写地方志,向《扬州日报》投新闻稿虽然少了,但每天读报的习惯一直保留着,我衷心希望《扬州日报》更上一层楼。”
通讯员 陈桂香 记者 刘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