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耸入云的双子塔、科技感十足的大型曲面屏、俯瞰海景的酒店廊道......6月10日,钓鱼台美高梅酒店集团首个双品牌项目,青岛钓鱼台酒店和青岛美高梅酒店开业运营,成为青岛盛夏的时尚地标,引来诸多打卡者。
这两家超五星级酒店之所以能赶在旅游旺季开业,背后是崂山区仅用3个月的时间,完成从主体建筑完工到开业运营的全部审批手续,大幅刷新了国内同类型项目的审批纪录。随后,崂山出台《关于进一步优化提升营商环境的实施意见》,宣布类似这样的崂山速度,将成为常态。
(资料图片)
这是青岛倾全市之力优化营商环境的一个缩影。
栽下梧桐树,引来凤凰栖。对于一个城市来说, 营商环境就像晴雨表一样,是城市软实力的重要指征,是企业“用脚投票”的重要依据。今年以来,营商环境成为青岛的高频热词:围绕优化营商环境,各种创新举措密集推出,全域优化营商环境蔚然成风,彰显这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勃勃雄心。
一个范例:三个月完成审批的“崂山速度”
无论钓鱼台还是美高梅,都在全球享有盛誉,而青岛钓鱼台美高梅项目系首个双品牌项目,又是崂山第一高,这使得该项目备受瞩目,被视为崂山高端文旅进入国际市场竞争的标志。
今年2月27日,当项目主体建筑完工,项目方提出审批需求时,万万没有想到,崂山区仅用三个月时间,5月31日就办完了开业运营所需的审批手续——因为国内同类型酒店的审批,通常需要8-10个月。
崂山是如何完成这个看似不可能的任务?从崂山区行政审批服务局获悉,今年3月,为抢抓青岛钓鱼台美高梅酒店项目开业运营时间,崂山区围绕制度起草、项目谋划、流程再造等重点工作,制定了由区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推动、靠前指挥的工作机制,打破信息壁垒。有关部门多次深入项目一线专题调研,梳理并联审批路径,对项目方提出拟办理的58个审批事项逐一核实、分析、归类,压缩为18个必办审批事项,推出定制化审批点菜单服务,倒排工期并安排帮办专员实时跟进调度,各审批部门通力合作开辟绿色通道、压缩审批环节,全力保障项目节点按时推进,政企实现“同频共振”双向奔赴。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4月28日,原定当天完成的酒店消防验收审批事项未通过验收,而当时酒店开业已经进入了倒计时。为尽快解决难题,崂山区行政审批局立即与区住房城乡建设局、项目方沟通对接,分析原因,制定整改方案,调整完成时间,加强调度,并同步对消防验收的并联审批事项进行材料预审,待消防验收通过后同步发证,节省企业时间。5月12日,当通过部门信息联动了解到钓鱼台美高梅酒店项目已通过消防验收后,崂山区行政审批局无缝衔接,立即出具营业执照,与区市场监管局联动同步制发食品经营许可证,第一时间将房建竣备、营业执照、食品经营许可三张证照送到项目一线。
对此,崂山区总结钓鱼台美高梅项目的审批实践,创新推出并实施项目服务“一张点菜单•全程帮代办”,即聚焦重点项目落地全生命周期,推出集成商事登记审批模块、建设项目审批模块、个性化定制等N个类别审批模块于一体的“1+1+N”菜单式审批模式,实现重点项目审批“一站式”办理。这意味着,如果说钓鱼台美高梅项目的审批速度堪称奇迹,那么这个奇迹,未来会成为崂山重点项目审批的常态。
一个团队:重大项目服务金牌团队屡破难题
在崂山区,钓鱼台美高梅项目的审批,大幅打破了全国同类酒店的纪录;而上升到青岛市级层面,重大项目服务“金牌团队”的出现,则让更多不可能变成了现实。
5月,青岛市行政审批服务局打造了重大项目服务“金牌团队”,统筹市、区两级60余名业务骨干,在全市范围启动“一个项目、一个团队、一线服务、一项一策、一体推进、一帮到底”的“六个一”服务保障机制,瞄准省市两级重点项目、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重大项目、市办实事项目、重大招商引资项目等四类项目,落实“一线服务”长效机制,坚持“情况在一线掌握,问题在一线解决,工作在一线落实”,为每个重大项目提供“进现场、送政策、解难题”服务。推行“现场办”服务机制,对于有需求的项目,提供项目现场在线审批服务,并直接颁发电子证照。
“金牌团队”出手,各种疑难问题不愁。市北区华电青岛天然气热电联产项目前期手续复杂、堵点较多、工期紧张,“金牌团队”提前介入,运用“一项一策”服务思路,帮助项目梳理完善施工许可审批要素、协调解决防洪影响评价审批问题,在缴纳配套费的当天顺利核发全省首张同类项目的施工许可证。
西海岸新区唐岛湾文化艺术中心项目是重点文旅产业项目,规划建筑面积37100平方米,将在唐岛湾南岸建设海岸露天剧场及剧场配套、停车场和周边景观提升等工程。“金牌团队”现场了解项目情况,现场办理相关手续,不到1小时,项目方就拿到了相关施工手续。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让各个建设单位有了主心骨。日前,李沧区上王埠、东王埠、桃园社区旧村改造项目通过了验收,项目负责人唐尔凯对联合验收效率赞不绝口,“有了金牌团队的支持,我们建设方就有了底气,有了问题找他们,第一时间就能给出回应,24小时内都可以随时找,真是太方便了。”
来自青岛市发改委的数据显示,截至6月30日,387个2023年度市级重点建设项目全部开工,年度投资完成率达87.8%,超时序进度37.8个百分点,其中,重大产业项目审批快、建设快、投产快是今年以来项目建设最突出的特点。
一个标准:打造民间口碑让百姓受益
正所谓“人人都是营商环境、个个都是开放形象”,对于一个城市的营商环境来说,重大项目要冲上前去,民间小事同样不能放过,因为这才是老百姓的口碑,也是衡量一个城市营商环境的标准。
去年,市民崔女士因为业务拓展,急需要办理个体营业执照,于是致电九水街道便民服务中心,表示自己因为疫情等个人原因,无法到现场进行办理,咨询工作人员能否协助进行线上申请。李沧区行政审批服务局工作人员在了解崔女士的需求后立即行动,一次性详细告知了申请所需要准备的材料,后又通过互联网、电话等沟通方式对崔女士提供的材料和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审核,从受理到办结整个过程仅用不到一个小时。最终,崔女士当天就成功拿到了执照,李沧区行政审批服务局的无见面审批服务,足不出户真正实现了群众的零跑腿。
近日,市南区行政审批局收到市南区孙永显中医诊所送来的锦旗,感谢相关工作人员提供的优质服务。该诊所办事人到青岛市民中心市南服务专区办理中医诊所迁址业务,但由于准备材料不齐全,业务办理遇到困难,即将影响诊所正常经营,办事人员万分着急。一窗受理人员了解到相关情况后,第一时间耐心帮助办事人补齐补正材料。得益于近期医疗机构中诊所设立相关审批事项的备案制改革,办理事项取消了原来审批制中的现场勘验环节,由原来的5个工作日压缩为“即办件”,审批工作人员现场即办结该业务,保证了该诊所医保、开药等业务的正常延续。
像“一窗通办”“互联网+”“15分钟便民服务圈”等具体举措的推出推广,从细枝末节上保证了营商环境的改善优化,确确实实能够惠民助民,让老百姓们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体验到使用到。
从2021年起,青岛组建了营商环境专家委员会、营商环境媒体观察员、营商环境体验官“三支队伍”,把营商环境的评价权力交到专业人士和老百姓的手里。两年来,这“三支队伍”已发展到200多人的规模,实现了10区(市)全覆盖、24条产业链全覆盖和各类型组织形态全覆盖。有政府主导也有社会监督,有体系架构也有客观评议,如今的青岛营商环境有口皆碑。
一种氛围:全域发力打下坚实基础
从重大项目,到民间小事,青岛正在形成全域发力打造营商环境的良好氛围,为这座城市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今年4月以来,青岛先后举办十余场“优化营商环境”主题新闻发布会,发改委、工信局、市场监管局等青岛营商环境重点领域负责人走上台前,围绕企业关心的重点领域进行集中发布,多部门协同发力,从各处入手,打造营商环境的“金字招牌”,向企业展现诚意,从而实现共赢。
与此同时,各区市围绕营商环境,也推出了各种创新举措。
7月初,崂山区对外介绍了近日出台的《关于进一步优化提升营商环境的实施意见》,包含服务助企行动、政策惠企行动、法治护企行动、市场兴企行动、要素联企行动、人文暖企行动等六大行动,共43条政策,其中不乏创新之举。比如在服务助企行动中,除实施项目服务“一张点菜单·全程帮代办”外,率先推行“电子营业执照+”、 开通“崂省事”流动审批服务车等举措也引人关注。再比如完善学前教育招生“一网通办”、 建立异地就医网上“绿色通道”等,崂山展现出了人文暖企的软实力。
而在上月,市北区举行营商环境重点领域擂台赛,四套班子“一把手”悉数出席,擂台赛上,区法院、区检察院、公安市北分局、区发改局、区工信局、区司法局、区城建局、区城管局、区商务局、区行政审批局、区市场监管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市北分局、生态环境市北分局相关负责人依次上台“打擂”,现场也对这些部门的工作开展情况进行量化打分并直接公布评价结果。同时,市北区同步推出22条硬核措施,推动营商环境、作风能力和发展质量实现新提升……
哪里营商环境好,人才就往哪走、资金就往哪流、项目就往哪落。这已成为各地共识。在青岛自上而下将营商环境作为头等大事的氛围中,一组数据可以管中窥豹,青岛市市场监管局公布的半年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青岛新登记市场主体143216户,同比增长5.92%;全市实有市场主体达到2094461户,同比增长4.52%。不难看出,中小型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成为新增主力,民营经济展现勃勃生机,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掌握了营商之道的青岛,已经看到了赢商的成果。
来源:网易山东
责任编辑:林红